台灣地區經濟最新動態 | |
100.70 | ▲ |
景氣領先指標(3 月) (2 月份領先指標 100.03) |
|
-3.02% | ▼ |
經濟成長率(第 1 季) (第 4 季經濟成長率 -0.41%) |
|
3.50% | ▼ |
失業率(4 月) ( 3 月份失業率 3.56%) |
|
-13.28% | ▲ |
出口值年增率(4 月) ( 3 月份出口值年增率 -19.07%) |
|
2.35% | ![]() |
消費者物價上漲率(4 月) ( 3 月份消費者物價上漲率 2.35%) |
|
|
|
國際經濟最新動態 | |
1.6% | ▲ |
美國經濟成長率(第 1 季) (第 4 季經濟成長率 0.9%) |
|
3.4% | ▼ |
美國失業率(4 月) (3 月份失業率 3.5%) |
|
4.5% | ▲ |
大陸經濟成長率(第 1 季) (第 4 季經濟成長率 2.9%) |
|
8.48% | ▼ |
大陸出口值年增率(4 月) ( 3 月份出口值年增率 14.79%) |
註︰▲ 或 ▼ 或 |
綜合分析報告(2011 年 9 月)
一、國際經濟情勢與展望
1. 歐美國家祭出多項政策措施,力挽全球經濟復甦放緩局勢
自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於 2010 年起開始強勁復甦,至 2011年已轉為穩定成長。然歐美各國為因應金融海嘯而施行的擴張性政策,已引發多國財政隱憂,歐洲如希臘等國之主權債務危機擴大蔓延,美國亦遭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由原「AAA」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至「AA+」,因而再度引發金融市場震盪。日本方面,強勢日圓及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等因素均不利強震災後之出口回溫。而中國大陸通膨風險居高不下,亞洲新興國家資產及商品價格過熱跡象,皆為全球經濟邁向復甦之風險因素。
歐美經濟體於 2011 年 9 月陸續推出許多激勵與救市政策。美國總統歐巴馬於本月連續推出兩大政策方案,包括 4,470億美元的就業法案與減少預算赤字 4 兆美元計畫。而美國聯準會(FED)也宣佈,將動用逾 4,000 億美元資金進行「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期望以降低長期利率的方式,藉以推動房產市場復甦、促進企業融資貸款。歐盟財長會議於9月17日落幕,但歐盟領導人僅同意未來將執行各嚴格的預算規則,並沒有推出更多計畫以振興刺激經濟,並於10月3日之財長會議才決定是否發放希臘第六筆援助資金 80 億歐元。這些方案與決策都將成為後續全球經濟發展之重要影響因素。
多數國際研究機構預測 2011 年全球經濟成長將低於 2010 年, 至 2012 年再略為回升。依據 OECD 所發布全球景氣綜合領先指標, 2011 年 2 月為 103.0 ,係三年來之最高點, 至 6 、 7 月則已降為 102.1 與 101.6 ,顯示全球經濟成長速度趨緩。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於 2011 年 9 月更新的 「全球經濟展望報告」 指出, 2010 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 5.1% , 而 2011 與 2012 年之成長率皆將為 4.0% ,相較於 2011 年 6 月的預測值 2011 年 4.3% 與 2012 年 4.5 % ,同步遭到下修。「環球透視」(IHS Global Insight)公司 2011 年 8 月份報告則預測 2011 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 3.1%(較 5 月預測之成長 3.5% 降低 0.4 個百分點), 而 2012 年略增為 3.6% 。
2. 美國經濟成長趨勢減緩,美政府連續推出多項激勵方案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本月連續推出兩大政策方案,首先於 9 月 8 日提出4,470億美元的就業法案,此方案包括將社會保障工資稅減半;增加聯邦投資用於修復學校和道路等基礎設施;增聘當地教師、員警和延長失業救濟金;為僱用失業時間超過 6 個月之工人的企業提供新的稅收減免。接著又於 9 月 14 日提出減少預算赤字計畫,預定未來 12 年內,透過減少支出和對富人加稅,大幅縮減赤字 4 兆美元。計畫內容包括:刪減國內支出;更進一步撙節國防預算;改革負擔沉重的老年、退休者和窮人醫療計畫;進行稅制改革。此兩項方案是否能得到國會支持通過,後續觀察值得注意。
美國聯準會(FED)於 9 月 21 日之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也宣佈,將動用逾 4,000 億美元資金進行「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期望以降低長期利率的方式,藉以推動房產市場復甦、促進企業融資貸款,但該次會議並未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扭轉操作之實施方式,將從現在開始到明年 6 月間,買進 4000 億美元 6 至 30 年的長期公債,賣出 3 年期內的短期公債,希望對長期利率造成壓力,以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促使企業增加投資意願及聘用人手。然目前市場對此操作之成效普遍存著質疑。
2010 年第 3 季因國內經濟狀況改善,民間消費增溫、外在需求提升、企業投資增多,美國經濟成長率(與上季比,折算成年成長率)為 2.5% ,第 4 季略減為 2.3% 。 2011 年第 1 季由於高油價及民間消費減緩、政府支出衰退等影響,經濟走緩大於預期,降低為 0.4% 。第 2 季在歐債疑慮未除、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影響下,經濟成長率僅 1.0% 。根據海關統計, 2011 年出口與進口成長率多維持在 15% 以上,從 6 月開始則略為降低,出口值成長率(與去年同期比)5 、 6 、 7 月分別為 17.6% 、 14.7% 與 15.8%;進口值成長率則分別為 21.0% 、 14.0% 與 14.0%。
在物價方面,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因汽油與食品價格不斷上揚, 2011 年 6 、 7 、 8 月一路攀高,分別為 3.4% 、 3.6% 、 3.8% 。躉售物價上漲率也維持高檔,6 、 7 、 8 月分別為 7.0% 、 7.2% 、 6.5% ,顯示通貨膨脹風險仍高。自 2008 年 12 月以來聯邦資金利率均維持在 0% 至 0.25% 之水準,聯準會於 8 月 9 日的政策報告宣佈低利率政策將延長兩年,至 2013 年止。
在勞動市場方面,受惠於 2011 年初時全球景氣復甦, 3 月失業率降至 2 年來的低點 8.8% 。其後受到歐債疑慮大起、全球股市動盪、經濟前景不明致使企業無意增添勞動力等影響,失業率自 4 月起轉為上升, 6 、 7 、 8 月分別為 9.2% 、 9.1% 與 9.1% ,凸顯美國就業市場依舊疲軟。景氣綜合領先指標自 2010 年 8 月(100.4)以來,連續 7 個月上升,至 2011 年 3 月份 達到高點(103.4), 6 月降為 102.8 , 7 月則續降為 102.2 ,顯示美國經濟成長動能減緩。
2011年 5 月因就業情況並未改善,經濟數據表現不佳,美股重挫,道瓊工業指數收在 12,569.80 點,下跌 240.7點;那斯達克指數小跌 38.24 點至 2,835.30 點。 6 月因失業情況未有改善,歐債危機升高,引發全球景氣走緩之疑慮,道瓊工業指數收在 12,414.30 點,那斯達克指數收在 2,773.52 點,兩者均下跌逾 1% 。 7 月在初估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就業情況未明顯改善下,道瓊工業指數跌至 12,143.20 點,那斯達克指數則小跌為 2,756.38 點。8月因受到美國主權債信評等遭到標準普爾公司調降,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再度產生疑慮,道瓊工業指數跌至 11,613.50 點,那斯達克指數則跌至 2,579.46 點。
美國 2009 年經濟成長率為 -3.5% , 2010 年轉升為 3.0% 。 IMF 在 2011 年 9 月更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將 6 月預測的 2011 與 2012 二年經濟成長率 2.5 % 與 2.7% ,分別大幅下修至 1.5% 與 1.8% 。受到主權債信問題升高與就業改善不如預期之影響,「環球透視」(IHS Global Insight)公司於 2011年 8 月份預估美國 2011年經濟成長為 1.6% , 2012 年則小升至 1.9% 。
3. 歐洲債務危機接連浮現、歐盟財長會議仍無具體結論
歐盟財長會議於9月17日落幕,但歐盟領導人僅同意未來將各執行嚴格的預算規則,並表示短期沒有打算要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沒有計畫推出更多振興計畫刺激經濟、10月3日之財長會議才決定是否發放希臘第六筆援助資金80億歐元。在法國銀行業方面,市場原本傳言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可能調降持有大量希臘資產的法國巴黎銀行、興業銀行與農業信貸銀行債信評等,一度衝擊市場信心,但後來只調降興業銀行與農業信貸銀行。然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則以經濟、財政與政府弱化為由,調降義大利主權債信評等一級,從「A+/A-1+」調降至「A/A-1」,信評展望則維持於「負向」。 歐債問題持續延燒擴大,故歐盟財長能否在未來達成具體共識已成為後續聚焦所在。
2010 年第 3 季,歐元區、德國、法國之經濟成長率分別為 2.0% 、 4.0% 、 1.6% 。第 4 季雖有南歐等國家的財政問題浮現,各主要國家之經濟成長率變動不大,歐元區、德國、法國之經濟成長率仍能維持在 2.0% 、 3.8% 與 1.4% 。 2011 年第 1季,歐元區經濟逐步增溫,成長率升為 2.4% ,德國、法國成長率亦提升為 4.6% 與 2.1% ,相較於希臘、葡萄牙的衰退,歐元區國家經濟成長呈現兩極化。第 2 季歐債危機擴大蔓延,各國政府財政緊縮,歐元區經濟成長率降為 1.6% ,德國、法國則分別為 2.8% 與 1.6% 。
在勞動市場方面,歐元區失業率自 2009 年 10 月起已連續 18 個月維持在 10% 以上,其間最高點達 10.2% ,至 2011 年 4 月略降至 9.9% ,然自 5 月開始又回升到 10.0%。歐元區次要經濟體如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相繼爆發主權債務危機,近月則已延燒至西班牙與義大利。
匯率在 2011 年 5 月受到債務危機影響,貶值為 1 歐元兌換 1.4396 美元, 6 月因美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歐元貶多反彈至 1 歐元兌換 1.4502 美元, 7 月義大利與西班牙公債收益率持續上升,顯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持續漫延,歐元貶值為 1 歐元兌換 1.4398 美元, 8 月時更貶至 1 歐元兌換 1.4369 美元。物價上漲率因國際原油及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歐元貶值等影響下,已連續 9 個月高於歐洲央行設定的目標 2% , 2011 年 5 、 6 月均為 2.7% , 7 月略降至 2.5% , 8月則仍維持 2.5% 不變。歐洲央行(ECB)繼 4 月將利率向上調升 1 碼後, 7 月再調升基本利率 1 碼為 1.5%。 2011 年 5 月受到希臘債務問題與經濟成長可能放緩等影響,股市由漲轉跌,德國 DAX 股價指數跌至 7,293.69,下跌近 3%,英國金融時報指數跌為 5,989.99 點。 6 月因未來經濟不確定性仍高,股市出現盤整的格局,德國 DAX 股價指數小漲為 7,376.24 點,英國金融時報指數小跌為 5,945.71 點。 7 月由於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及標準普爾再度調降希臘主權債信評等,歐元區債務危機仍高,股市下跌,德國 DAX 股價指數下跌至 7,158.77 點,英國金融時報指數跌為 5,815.19 點,均下跌逾百點。 8 月時受到歐債危機之拖累,德國 DAX 股價指數暴跌 19% 至 5,784.85 點,英國金融時報指數也持續下跌至 5,394.53 點。
景氣綜合領先指標由 2011 年 1 月 103.6 的高點開始下跌,已連續下跌 6 個月, 至 6 、 7 月分別降為 101.5 與 100.8 。歐元區 2009 年經濟成長率為 -4.3% , 2010 年轉升為 1.8% 。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 IMF 在 2011 年 9 月的最新報告中,將 6 月預測的 2011 與 2012 二年經濟成長率 2.0% 與 1.7% ,分別下修至 1.6% 與 1.1% 。亞洲開發銀行在 2011 年 9 月的最新報告則預測歐元區 2011 及 2012 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 1.7% 、 1.3% 。
4.日本出口值緩步上升,但仍受強勢日圓等因素而受阻礙
日本 2010 年第 3 季受惠於民間消費升溫,經濟成長率提升為 4.0% 。第 4 季在進出口成長減緩、外資開始撤離等因素影響下,成長率衰退為 -2.4% 。 2011 年 3 月的強震打亂日本經濟復甦腳步,加上私人消費減少、生產減少、出口萎縮, 第 1 季經濟成長率衰退為 -3.7% 。第 2 季受因生產設備受損,出口受到負面影響,然因民間企業等復甦優於預期,成長率之衰退略為減少,成為 -2.1% 。第 3 季隨著供應鏈的修復,景氣將逐漸好轉。
對外貿易方面, 4 、 5 兩月日本產能受到強震影響,出口值成長率衰退為 -12.4% 與 -10.3% ,進口值成長率則維持在 9.0% 與 12.4% ,造成對外貿易連續 2 個月逆差。 6 月因零組件供應鏈修復,出口值獲得改善,成長率衰退為 -1.6% ,進口值在國內重建需求旺盛下突破 57,000 億日元,成長率 9.8% ,對外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 686 億日元。 7 月出口值升為 57,819 億日元 ,係震災後新高,但成長率仍為衰退現象,續降為 -3.4% ,進口值則穩定成長 9.9% ,該月對外貿易維持順差。 8 月出口值成長率已轉正為 2.8% ,進口值也繼續穩定成長 19.2% ,然因為日圓持續升值現象無法獲得改善,該月對外貿易轉為逆差。
勞動市場方面,失業率自 2010 年 12 月開始皆低於 5 %, 2011 年 5 月降至 2 年來的最低點 4.5% , 6 月略升為 4.6% , 7 月續升為 4.7% 。由於 2011年 8月起新公佈的 7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改以平成 22 年為基準,故 2011 年起每月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均有所更動,分別為: 1 月 -0.6% , 2 、 3 月 -0.5% , 4 到 6 月 -0.4% ,至 7 月才由衰退轉為正成長 0.2% ,物價相對於臨近國家顯得平穩,通貨膨脹機率不高。
匯率方面, 自 2008 美國金融海嘯以來,因國際資金避險需求,日圓一路由 2008 年底之 1 美元兌 90.65 日圓持續升值,至 2011年 6 月為止,已達到 1 美元兌 81.52 日圓。 7 、 8 月份在歐美債務危機持續升高影響下,日圓再度續創新高,月底之匯率分別為1 美元兌 76.76 日圓、1 美元兌 76.66 日圓。在股市方面, 2011 年 4 月由於幅射危機趨緩,震災情況逐漸獲得控制,股市反彈為 9,849.74 點。 5 月受到各主要工業國家股市下跌之影響,月底收在 9,693.73 點,較上月下跌 1.5 個百分點。 6 月因供應鏈修復改善出口,失業率、物價上漲率等經濟數據公佈優於預期,股價上漲為 9,816.09 點。 7 月因國際經濟局勢未明,國內經濟持續好轉,股市轉為盤整,小漲至 9,833.03 點。 8 月則因歐債危機、國際股市震盪影響,收在 8955.20 點,相較於上月,下跌幅度達 8.9 個百分點。
景氣綜合領先指標自 2009 年 3 月 (90.2) 低點起持續上升,至 2011 年 3 月份為 104.1 ,係 2008 年以來最高點,然受到東日本大地震之衝擊,至 2011 年 7 月份時,仍維持在 104.0 而無法續創新高 。日本 2009 年經濟成長率為 -6.3% , 2010 年為 4.0% 。 IMF預測 2011 與 2012 二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 -0.5% 與 2.3% 。「環球透視」(IHS Global Insight)公司則預測日本 2011 年經濟受成長受震災影響將轉負成為 -0.2% , 2012 年將因災後重建等因素轉正大幅成長為 3.9% 。
日本內閣府報告指出,供應鏈修復結果優於預期,生產與出口亦逐漸回溫,加上民間消費止滑,故上修對於景氣之判斷。然國內電力不足、政治局勢混亂,加上國際經濟走向不明、強勢日圓無法獲得改善等因素都將對日本經濟復甦投下不確定因數。
5. 中國經濟成長略減,通貨膨脹風險仍在
2010 年第 3 季,中國經濟成長率結束連 3 季破 10% 的情況,略降為 9.6% ,第 4 季成長率則小升為 9.8% ,全年成長率由 2009 年的 9.2% 提高為 10.3% 。 2011 年起,國內外需求增溫加上適當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第 1 季經濟成長率仍維持在 9.7% 之高檔。雖因通膨壓力與資產泡沫風險提升使得中國採取緊縮政策,致使第 2 季成長率略降為 9.5% ,但仍連續 4 季穩定維持在 9.5% 到 10.0% 之間。國際貿易方面, 2011 年 4 、 5 、 6 月出口值成長率分別為 29.9% 、19.4% 與 17.9% ,進口值成長率則為 21.8% 、 28.4% 與 19.3% 。 7 月出口值達 1,751.3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年增率為 20.4% ,進口值成長率則小升為 22.9% ,貿易順差 314.8 億美元為 2008 年金融海嘯以來之高點。8 月出口值因歐美需求不振等因素略降為 1,733.2 億美元,年增率升為 20.4% ,進口值成長率亦升為 30.2% ,貿易順差達 177.6 億美元。
工業生產年增率 (與去年同期比) 自 2009 年 6 月以來均維持在 10% 以上之成長, 2011 年 6 、 7 、 8 月年增率分別為 15.1% 、 14.0% 與 13.5% 。消費者物價上漲率由於原物料價格持續攀升,加上工資上漲雙重帶動下,已連續 16 個月超過官方設定之 3% 目標, 2011 年 6 月更突破 6% ,達6.4%之高點, 7 月再續升為 6.5%,通膨壓力不斷上升,8 月仍維持在 6.2%。 2010年第 3 季在內需及出口俱增的情況下,失業率降至 4.0% ,第 4 季微升至 4.1% , 2011 年第 1 季維持在 4.1% ,第 2 季則維持不變。
2011 年 5 月受到各主要國家股市下跌的影響,上海 A 股指數收在 2,873.06 點,深圳 A股指數則為 1,162.99 點,兩者均大跌逾 5個百分點。 6 月受十二五規劃之激勵及通膨持續增溫,貨幣政策緊縮等交互影響,股市呈現盤整,上海 A 股指數小漲為 2,893.53 點,深圳 A股指數則上揚逾 4 個百分點,收在 1,210.12 點。 7 月在國際經濟前景不明,歐美債信危機續增、與出口值穩定成長等因素交互影響下,股市盤整,上海 A 股指數跌至 2,829.47 點,深圳 A股指數則小漲為 1,234.08 點。 8 月因歐債危機與美股下跌再度引發對歐美等經濟體之前景疑慮,上海 A 股指數跌至 2,689.08 點,深圳 A股指數也下跌至 1,197.70 點。
中國大陸 2009 、 2010 二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 9.2% 與 10.3%,IMF 預測 2011 年經濟成長率為 9.5% , 2012 年則略降為 9.0% 。「環球透視」( IHS Global Insight )公司預測中國 2011年經濟將成長 9.2% , 2012 年成長將減為8.3% 。
6. 亞洲新興國家經濟成長減緩
2010 年第 4 季在美國經濟成長力道逐漸增強,資金大量流入新興經濟體等影響下,各國經濟成長動能續強,成長率分別為韓國 4.7% 、香港 6.4% 、新加坡 12.0% 、馬來西亞 4.9% 、泰國 3.8% 、菲律賓 6.1% 與印尼 6.9% 。 2011 年起,新興國家經濟表現依然亮眼,但因比較基期墊高,成長率略顯緩和,第 1 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韓國 4.2% 、香港 7.5% 、新加坡 9.3% 、馬來西亞 4.6% 、泰國 3.2% 、菲律賓 4.6% 、印尼 6.5% 。第二季受到通膨持續升溫、政府財政趨於緊縮等影響,各國經濟成長多略為減緩,其中以新加坡降幅最高,經濟成長率分別為:韓國 3.4% 、香港 5.1% 、新加坡 0.9% 、馬來西亞 4.0% 、泰國 2.6% 、印尼 6.5% 。
在勞動市場方面,韓國失業率由 2011 年 2 月的高點 4.5% 開始下降, 至今近 4 個月皆低於 3.5% , 6 、 7 、 8 月分別為 3.3% 、 3.3% 與 3.1%;香港失業率由 2010 年 6 月的 4.6% 緩步下降, 2011 年 3 月降至金融風暴以來的最低點 3.4% , 雖於 4 、 5 、 6 月小升為 3.5% ,但 7 月時再降至 3.4% 之低點,8 月時更進一步續降為 3.2%。新加坡 2010 年第 3 季失業率為 2.1% ,第 4 季回升為 2.2% , 2011 年經濟持續成長,第 1 季失業率下降為 1.9% ,第 2 季再度回升為 2.1% ,但相對於亞洲鄰國,仍屬較低。
2011 年 5 月因全球股市下跌衝擊,韓國小跌為 2,142.47 點、香港降為 23,684.10 點、新加坡收在 3,159.93 點,呈現盤整之格局。 6 月因通膨壓力持續升溫,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效果,各國股市多呈現下跌之格局,韓國股市跌至 2,100.69 點,香港則下跌為 22,398.10 點,新加坡小跌為3,120.44 點。 7 月因經濟成長優於歐美等國及跌多反彈,各國股市呈現小漲格局,分別收在:韓國漢城股價指數 2,133.21 點、香港恆生指數 22,440.20點 、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 3,189.26 點。 8 月因歐美債信評等問題陸續浮現,各國股市同步下跌,分別收在:韓國漢城股價指數 1,880.11 點、香港恆生指數 20,534.80點 、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 2,885.26 點。
IMF 最新公佈 2010 年之經濟成長率為:韓國 6.2% 、香港 7.0% 、新加坡 14.5% ,並預測 2011 、 2012 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韓國 3.9% 與 4.4% ,香港為 6.0% 與 4.3% ,新加坡為 5.3% 與 4.3% 。「環球透視」公司( IHS Global Insight )預測 2011與 2012 年經濟成長率為:韓國 3.8% 與 4.6% 、香港為 5.3% 與 5.1% 、新加坡為 4.7% 與 5.1% 。
7. 國際能源續跌、黃金屢創新高
在物價方面,西德州原油現貨價格從 2011 年 4 月的 113.93 美元開始下跌, 5 月為 102.70 美元, 6 月受到 IEA 宣佈將釋放 6,000 萬桶石油來確保市場供給,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宣稱短期內不會立即實施 QE3 等影響,油價跌破 100 美元,月底收在每桶 95.42 美元。 7 月因美國債務上限及債信問題浮現,第 2 季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油價上下波動,收在每桶 95.70 美元。黃金現貨價格自 2011 年 4 月底突破 1,500 美元後,出現盤整格局, 5 月收在1536.50 美元, 6 月因經濟成長趨緩及美元匯率走強,黃金小跌為每盎司 1,505.50 美元。 7 月因美國經濟數據表現不佳,債務問題未解,市場擔心美國經濟二次衰退,黃金走勢轉強,收在每盎司 1,628.50 美元,創下歷史新高。8 月則因歐美先進經濟體需求不振,油價續跌至每桶 88.91 美元,而由於國際資金避險需求仍在,黃金收在每盎司 1,828.80 美元之歷史新高。IMF 公佈之全球 2010 年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為 3.7% ,並預測 2011 年與 2012 年分別為 4.5% 與3.4% 。
二、國內經濟情勢與展望
1. 2011 年經濟成長放緩
2010 年以來,全球經濟強勁復甦。台灣由於財政與貨幣政策出現成效,失業情況緩和,進出口貿易快速成長, 2010 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 10.88% ,係 1987 年以來最高。 2011 年第 1 季因電子、塑化等產需求旺盛,出口暢旺,雖然比較基期較高,但經濟成長率仍有 6.16% 之水準。第 2 季因資通、機械與基本金屬等產品需求暢旺,加上失業情況改善,雖然國際經濟成長減緩,但經濟成長仍有 5.02% 之水準。經建會公佈之景氣對策信號連續 5 個月維持在景氣穩定之綠燈,生產面、金融面、貿易面、消費面各指標多溫和成長。2011 年 7 月因工業生產指數、海關出口值、製造業銷售值分數分別增加 1 分;直接及間接金融與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指數、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分數分別減少 1 分;綜合判斷分數由 25分減少 1 分為 24 分,總燈號續呈綠燈。「景氣綜合領先指標」從 2009 年 1 月份的 87.7 持續上升, 2011 年 5 、 6 、 7 月分別為 128.2 、 128.3 與 128.4 ,雖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惟近月來上升幅度已趨於緩和,加上同時指標呈現下滑,顯示經濟成長力道已逐漸減弱,幸賴對新興國家貿易比重上升及新興國家成長相對強勁,經濟前景審慎樂觀。
2. 2011 年第 2 季經濟成長略減
2010 年起,全球經濟回溫,第 1 季因中國與亞洲新興國家強勁成長、出口及民間投資大幅提升等因素,經濟成長率躍升為 13.59% ,第 2 季略減至 12.86% 。第 3 季由於各國復甦動能減緩;歐元區如希臘、愛爾蘭等相繼爆發國主權債信危機,歐元區成長疲弱,台灣成長率再減為 10.69% 。第 4 季美國經濟情勢好轉,全球貿易熱絡,帶動國內出口與投資,企業獲利增加,薪資成長,激勵人民消費意願,在出口、民間投資與消費間之交互作用下,雖然基期相對較高,成長率仍有 7.13% 。 2010 年全年經濟成長為 10.88% 。 2011 年第 1 季因國際景氣持續復甦,進出口暢旺,民眾消費亦隨就業情況之改善轉強,新興國家雖有通貨膨脹之疑慮,但台灣物價相對穩定,經濟成長率仍有 6.16% 。第 2 季受到歐美債信危機升高,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攀升,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減為 5.02%。主計處預測 2011 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將低於上半年,第 3 、 4 季分別為 3.48% 與 4.71% ,全年經濟成長率則為 4.81% 。
3. 民間消費成長略減,民間投資成長減緩
2010 年第 2 季民眾消費意願增強,各項主要消費指標表現亮麗,民間消費成長為 4.32% 。受惠於經濟成長續升,薪資上揚,加上第 3 季各項主要消費指標表現亮眼,消費年增率再升為 4.63% 。第 4 季因經濟成長率減緩、股市成交金額減少等負面因素作用,成長率略降為 2.68% 。 2010 年全年成長率為 3.65% 。 2011年第 1 季由於景氣回溫,企業獲利提升,使得就業改善、薪資回升,增加民眾消費意願,民間消費略增為 4.38% 。第 2 季因就業情況改善,金融資產價值提高,民間消費成長穩定,雖因 5 月的塑化劑風暴造成飲料等食品消費減少,全季仍有 3.12% 之成長。主計處預測 2011 年第 3 、 4 季之民間消費成長率將為 3.09% 與 3.61% ,全年成長率為 3.55% 。
2010 年第 2 季由於國際半導體擴大委外代工及釋放訂單予國內業者,帶動國內高科技業者積極擴充設備及提升製程,民間投資成長率達 39.22% 。第 3 季景氣持續回升,國內業者維持資本設備之投資,民間投資成長率為 35.57% 。第 4 季製造業產能利用率維持高檔,但成長較為緩和,成長率減緩為 16.78% 。 2010 年全年成長率為 32.51% 。 2011 年第 1 季因國際科技大廠持續擴大委外代工策略,為因應出口需求,民間投資續增,然國內重要機械設備來源的日本震災嚴重,出貨狀況將影響國內投資,成長率降為 11.40% 。第 2 季在國內高科技業者持續擴充設備與提升製程下,成長率尚有 5.66% 。主計處預測 2011 年第 3 、 4 季民間投資成長率將因國際經濟不確定性增高及產能利用率下滑,減為 -9.91% 與 -6.76% ,全年成長率則為 -0.52% 。
4. 出進口貿易成長減緩,外銷訂單成長率降低
依據海關進出口概況, 2011 年第 1 季在國際景氣好轉,國內外需求增加下,出進口值維持在 2010 下半年之水準,皆有近 20% 之成長。第 2 季因 ECFA 早期收穫清單正式生效,新興經濟體成長強勁等影響下,電子、資通、機械與基本金屬等產品需求旺盛,出口成長率仍有近 15% ,進口值則因內需及外需雙重提升,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揚,成長率維持在 20% 左右。 7 月與上年同月比較僅電機產品出口減少,出口值達 28,117 百萬美元之歷史新高,成長率亦有 17.6% ;進口值成長率為 14.0% 。 8 月因歐美各國相繼爆發債務危機,經濟成長減緩,新興國家受通貨膨脹等影響,由強勁擴張轉為穩定成長,使得出進口成長率分別降為 7.2% 與 6.4% 。
外銷訂單方面, 2011年起,經濟成長減緩,加上比較基期略高,年增率緩降,多在 10% 上下變動,金額則在 3 月份創下 389.9 億美元的歷史高點,其後多維持在 370 億美元左右的水準。 6 月因智慧型手機與蘋果產品市場需求不減,資訊與通信、機械產品表現亮眼,加上新興國家廠商擴產並或提升自動化水準,外銷訂單金額為 373.6 億美元,成長率為 9.2% 。 7 月除資訊與通信產品、機械產品外,基礎金屬及其產品因國外需求增加,亦對外銷訂單帶來正面效應,金額為 375.9 億美元,成長率增為 11.1% 。 8 月受惠於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需求暢旺,接單續增,鋼價回穩與基本金屬需求回溫,然因歐美經濟成長減緩,外銷訂單金額略減為 367.1 億美元,成長率降至 5.3% 。
5. 失業率微升,薪資轉跌,消費者物價平穩,股市大跌
受惠於全球景氣復甦,國際貿易暢旺,內需與外需同步增加,企業投資意願上升,失業率自 2010 年 7 月 的 5.20% 開始下降。 2011 年 5 月政府推動的促進就業方案雖陸續退場,但因民間企業僱用意願穩定成長,失業率降至近二年來的最低點 4.27% 。 6 、 7 月因應屆畢業生及暑期工讀生相繼投入職場,失業率分別上升為 4.35% 與 4.41% 。 8 月畢業生求職潮未退,加上國際經濟局勢不穩,失業率上升為 4.45% ,連續上升 3 個月。 2010 年製造業每人每月平均薪資全年平均為 42,420 元,較 2009 全年平均增加 8.35% 。 2011 年 5 月上升為 39,765 元,較上年同月增加 4.30% 。 6 月平均薪資為 39,524 元,較上年同月減少 1.65% ,係近半年來首次薪資水準呈現衰退。 7 月平均薪資突破 40,000 元,達 41,756 元,較上年同月增加 3.44% ,已接近 2008 年金融海嘯前之水準。
2010 年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為 0.96% 。 2011 年 6 月受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影響,年增率升至 1.94%。 7 月因油料費、燃氣、成衣、蛋類等原料價格上漲與消費型電子產品價格下跌相互抵銷下,年增率減為 1.33% , 8 月物價走勢與上月雷同,成衣、蛋類、食用油等漲幅與蔬菜、通訊費用等跌勢相互折抵,微升 0.01 個百分點至 1.34% 。相對於各新興經濟體仍在延燒的通貨膨脹警訊,國內物價穩定成長。主計處預測 2011 年物價年增率為 1.59% 。
2011年 5 月國內經濟數據表現亮眼,國際股市普遍下跌的交互影響下,股市轉為盤整,小跌至 8,988.84 點。 6 月受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升高,全球經濟成長減緩等影響下,台股大幅回檔,收在 8,652.59 點,較上月下跌近 4 個百分點。 7 月因國際經濟前景不明,經濟成長率下修等影響下,股市轉為盤整,小跌至 8,644.18 點。 8 月歐美等先進國家債信問題持續延燒,財政狀況惡化,引發全球經濟再次衰退之疑慮,加上新興國家緊縮貨幣政策,經濟成長趨緩,台股大跌為 7,741.36 點,跌幅超過 10% ,係近 2 年來單月最大跌幅。
6. 國內經濟展望
經過 2010 年經濟強勁復甦後, 2011上半年民間消費持續成長,出進口貿易金額均創下歷史新高,失業率逐漸下降,國內景氣持續擴張,但由於比較基期提高, 2011 年經濟成長率預計將趨於緩和。 2011 年 3 月 11 日的東日本大地震重創日本產業,台灣電子業等之供應鏈亦受到影響,惟重建速度高於預期,多數研究機構認為對台灣經濟之影響不大。下半年起,歐元區主權債信危機持續延燒,希臘、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國先後遭國際信評機構調降評等;美國債務問題與就業市場疲軟引發二次衰退之疑慮;新興國家雖維持經濟擴張,但通貨膨脹風險持續升高,多國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因應,造成國際經濟前景未明。台灣經濟雖呈現穩定成長,然仍充滿變數。
以下為國內外預測機構對台灣 2011 兩年經濟成長率之預估:
2011 | 2012 | |
行政院主計處 | 4.81% | 4.58% |
中華經濟研究院 | 5.02% | 4.93% |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 5.52% | - |
台灣經濟研究院 | 5.70% | - |
台灣綜合研究院 | 4.95% | - |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 5.20% | 5.00% |
亞洲開發銀行(ADB) | 4.80% | 4.70% |